我想要說個有關於一位住在北印度劄西炯著名瑜伽士『安欽』的故事。他的精神傳承是竹巴噶舉,但他的修行是寧瑪派、大圓滿,像我一樣。當他住在西藏時,他做了很多禪修,變得非常祥和。他閉關了六年,閉關的環境非常舒服,非常好。當年,人們會帶食物給閉關的瑜伽士,或是瑜伽士自己有材料,可以自行煮些不錯的小餐點。周遭有許多燃木;當陽光普照時,相當暖和;甚至還可以看到廣闊的天空景色;四周都是樹木,在森林裡可以看到各種動物。瑜伽士或許有些驕傲,『我在修行佛法,我很快樂;這裡對我來說非常舒適。沒有煩惱、沒有困難、沒有障凝,我還年輕。』六年之後,安欽覺得他的修行的確很不錯。但他接著想到:『好吧,誰知道,也許這個修行只是讓我變成一個安靜的蔬菜。』所以他問他的上師康祖仁波切:『假如我到一個可怕戰爭的地方,一個簡陋、崎嶇不平、不愉快的地方,或許會好些?』康祖仁波切說:『是的。絕對是,你應該到這樣的地方去。』他給了特定地點的指示。
到達那裡之後,安欽發現有一個陽光照不到的巨大洞穴,入口有水滴流著。傍晚時,裡面有一大群的鴿子飛舞,在弄出一堆噪音的同時,還有糞便掉到他身上。第一天他不知道怎麼辦。他放了許多容器來搜集滴下來的水,但當他喝裡面的水時,他說:『這是什麼?怎麼有奇怪的味道。』稍後他才明白那是鴿子尿。洞裡濕冷又吵雜,夜裡挺可怕的。當他在那裡修行時,他發現先前的祥和之心消失無蹤。他想到:『我的修行支離破碎,現在我應該怎麼辦?』他覺得過去所做的一切,沒有留下多少,所以現在他真得好好修行。在一開始非常困難,有著不安份的鴿子在黑暗中飛個不停,這就像是在中陰時,有著所有的混亂和吵鬧。安欽試著借由不屈服於干擾、不被吵鬧所帶走,來培養這種本覺的內在力量。他一再一再地像這樣訓練自己。他待在那個地方,差不多又六年。現在,不管發生什麼事,無論是愉快或不愉快,真的都不能影響他;他再也不在意了,但那不表示他就漠視一切事情。
我相信當安欽過世時,他可能在中陰時不會有那麼多問題。對他來說,就像他們所說的,一切煩惱都納入本覺的空界中;換句話說,他是自由的。直到我們達到那個層次之前,我們都需要修行;我們必須習慣這種自由。以任何煩惱生起時,你應對的能力來當做準繩。我們不應該把目標朝向只是在修行時覺得很好。我們必須超越被目前的情緒所劫持,超越防衛情緒或試著排除情緒;我們慢慢地達到這點,就會變得越來越穩定,並對體性空、自性明與無礙能力有信心,然後我們會發現煩惱不一定會凌駕我們,我們也不需要被煩惱所困住。我們不用避免或壓抑煩惱,反而,只是讓其自動地、自然地成為本覺的裝飾。
——摘引自措尼仁波切所著《大圓滿生活》,題目為摘錄時所加。
過去噶當派的大師們曾說:「如果沒有修心,好比畫裡的油燈。如果沒有戒律,好比沒有主人的寶藏。如果我們沒有次第修持轉心四思維,或者七重因果教授等等法門,被稱為修行者的我們,心性會來愈加難以馴服。我們會像畫裡的油燈,看上去是燈,但卻沒有實際的作用。同樣,缺少了次第的修持,我們將無法得到佛法的加持。「法」的藏文是:「卻」,它有修改、改變的意思,然而並不是使用箝子、斧頭來修正煩惱,而是使用對治法來降伏煩惱。如同治病需要吃藥,依靠對治法,能夠逐漸減少我們的煩惱。----法王噶瑪巴尊者
在一個因緣聚會下,我們在本會執行長林秀芳居士的帶領下,帶著台南市法樂琪麵包店法國老闆及老闆娘的愛心,提著三大包麵包去探望台南朝興社福利基金會的六十多位智能障礙者(最大老憨兒七十歲)及(最小憨兒十六歲),初到時,由黃小姐帶我們到一樓大廳參觀,才走不到幾步路,就有阿惠、阿娟、阿玉等十多人熱情的圍繞,與我們一一握手、比耶,歡迎我們的到來。這讓我想到,在台灣的大街上行走,與我們擦肩而過的人,大家的表情都是冷默的,誰也不會去理會誰,所謂正常的人在大路上相遇,大都是冷冷的看著對方。而這裡的任何一個人,年紀有的是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乃至六十、七十歲,他們的知能雖都只有六歲、八歲左右的智力,但他們在朝興啟能中心老師的各種課程、活動的帶領下,他們居住的裡裡外外的環境,都是光潔無比,每一處都是他們自己打掃,我們彷彿身處在微妙香潔的極樂世界裡。我們帶領他們念著阿彌陀佛的聖號,每個人都念的很大聲,問他們怎麼會念,回答是老師教的。
其中,我看著一個沒有講半句話的老憨兒,她叫小吟。回到會所,看著小吟的故事:讀著讀著小吟的感人故事:
小吟,是中心的老憨兒,
父母都已不在人世,姐姐為了照顧小吟誓言一輩子不結婚,
據姐姐說,小吟在來到朝興之前曾經走失一段時間,
雖然在大家的幫助下順利回到家裡,
卻也因此造成小吟內心極大的陰影,需要時時有人陪伴,
但是礙於工作,姐姐無法隨時看顧,
百般無奈之下,姐姐只好轉向社工求助,讓小吟來到朝興居住,
來到朝興的那一天,姐姐用家裡的包包整理了一袋衣物以及日常必須品,
小吟緊緊抱著這個包包,不願放手,而這個包包,後來也變成小吟最珍貴的寶物。
對小吟來說,包包,是與姐姐、與家的連結,
也是回家的約定,
深愛妹妹的姐姐,每當在工作閒暇時,也一定會來接小吟回家,
每每當老師替小吟整理包包,小吟就會知道,
最愛她的姐姐要來接她了,
於是一整天都會抱著包包,坐在門口等候姐姐的到來,
一直望著門口,即使老師告訴她要先吃飯,
她也不願意離開那個等候的位置,
這樣的執著讓姐姐與老師,總是覺得可愛卻又感到心疼不捨, ,
雖然不能常常與姐姐生活在一起,但這樣的小吟卻是幸福的,
因為在朝興,有的孩子不像小吟這般幸福,
還擁有珍貴的家人--------
小吟住在朝興大約十年,僅剩的親人,媽媽與姐姐,都和小吟一樣同是智能障礙者, 媽媽更已是六十歲的老憨兒了-----
在不久前,原本分別居住在不一樣的機構裡,因為分離的時間太久,十幾年的時間,讓小吟忘記了自己的媽媽和姐姐,而他們也忘記了小吟,原本,小吟的父親還在世時,父親就因為家境貧困無法照顧,而將小吟過繼給他人扶養,
所以小吟從來沒有與家人一起生活過,而隨著養父母的的過世,再度無依無靠的小吟,才在社工的幫助下來到朝興居住,而媽媽與姐姐,也在父親過世後,一起被送到其他機接受照護,雖然,老師們也曾帶著小吟去見媽媽與姐姐,但是幾十年的分離,讓他們見面後卻宛如陌生,只是安靜凝視,互不說話,
直到後來,媽媽與姐姐居住的機構因某些原因無法再繼續經營,
朝興的老師們便決定將她們帶回來照顧,與小吟團聚。
如今,經過老師們日日夜夜的努力提醒,已經是老憨兒的媽媽似乎也開始知道,小吟也是自己的女兒,慢慢的,在午飯過後,也會特地走到小吟身邊
輕輕的拍著小吟的手,用著含糊的台語問著:「你咁無呷飽?」
美國億萬富翁丹尼爾,一天在散步時看到一個小男孩用一根草莖在地面上揮動著,丹尼爾好奇的問:小朋友你在做什麼啊?
小男孩回答:我在為一隻螞蟻引路。丹尼爾笑道,一隻螞蟻需要你引什麼路?
小男孩認真的說,這隻螞蟻走失了,正驚慌的尋找同伴,我要引牠到牠們的隊伍上去,這樣牠才有生存的機會。
在小男孩的努力下,那隻走散的螞蟻立刻歡快的和同伴觸角,顯得十分親熱和興奮。
丹尼爾對小男孩的作法相當激賞,他說道:謝謝你,為那隻走散的螞蟻找到了同伴,也幫助牠找到了生存下去的機會。後來,丹尼爾一路上回想,小男孩為一隻螞蟻引路,真的很有趣、很有創意。
丹尼爾是美國一家大型連鎖超市的大老闆。常常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是人們心中的「大善人」。
小男孩為小螞蟻引路,給丹尼爾帶來很大的心靈震動。他想,給那些迷失方向的螞蟻引上一條路,使走失的螞蟻不再迷惘、驚慌,真是一種聰明的作法。其實做善事,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這個道理。
有一天,丹尼爾遇到一位中年婦女在他進公司前擋住了去路。婦女帶著她的女兒向丹尼爾泣訴:您可憐我們母女吧。我的先生,生病去世了,我也失業了,我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婦女還從包裡拿出證明,希望丹尼爾能予協助。
丹尼爾問那位婦女以前是做什麼工作的?
婦女說:做財務工作的。
丹尼爾聽了,就說:我馬上安排人事部門對你進行考核一下,如果沒有什麼問題,你就在這家超市財務部門工作,並預支你三個月的工資。一年後,在超市擔任財務主管的蘇姍女士,她的業務能力和創新意識,受到丹尼爾的賞識和器重。在聖誕節超市舉辦的晚會上,蘇姍女士對丹尼爾說道:謝謝您,是您為我引上了一條自食其力的路,同時也給了我一種人格的尊嚴。
丹尼爾笑道:不用謝我,是您的才華和努力,在生活中得到了回報。蘇姍女士羞澀地笑了,笑得很甜。
還有一次,丹尼爾收到一封小青年雅各布的信。信中說:他今年剛考入麻省理工大學,由於父母早逝,生活困難,上大學的費用沒有著落,希望丹尼爾先生能資助他一下。
丹尼爾給他回信,信中說道:你進入大學後,可以到我開在麻省理工大學校外的連鎖超市分店打工,我將提前預支你一年的打工工錢。我會把你的相關情況向那家超市說明的,屆時你去辦理相關手續就行了。
幾年後,雅各布已是一家軟體開發公司的老闆。他在公司成立儀式上說道:當初我是一個潦倒的窮學生,我向丹尼爾先生求助,丹尼爾先生給我引上一條自食其力的路。
如果當初他只給我一些錢,只能解決一時之急,甚至給我養成懶惰、不勞而獲的思想。可以說,如果當初沒有丹尼爾的高瞻遠矚,也就沒有我今天的創業成功。在出席得克薩斯州舉辦的大型慈善活動中,丹尼爾說了這麼一句話:愛的根本宗旨,是要給被愛的人,找到一條光明、燦爛的路子,還要給人以人格尊嚴。這是一種道德底線,更是一種人格力量的昇華。
*到目前為止,全球大約有10多億人,是生活在世界的底層。窮人多於富人,已是不變的方程式。對於做慈善,確實,不能只是不斷的給給給,給只能給一時,不能給永遠,救濟貧困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自力更生,協助他找到一份工作,讓窮人自己可以養活自己。而這位美國丹尼爾的創意行善,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個典範。
(摘自大紀元新聞報導)
總計: 27406
![]() |